无道之道

$ 14.90

正如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无道之道》把“没有真理”作为绝对的“真理”,并最终提出了“心诚则灵”的处道方式。该书将世间万物同等看待,没有主客之分,也没有好坏之分,将任何事物都看成一个“运动体”。基于运动的原理,它提出了两个顶级抽象的概念:“量化思维”和“惯性的博弈运动”。“量化思维”解释了我们当下的科学世界并对一些关键的科学概念进行了诠释,而且它还指出我们当下的人类活动或多或少陷入了量化思维带给我们的逻辑陷阱;“惯性的博弈运动”使用“变”与“不变”的思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新方法,这种方法让我们认识事物不再有清晰的边界,它更强调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识习惯,相比于量化思维它具有更多的艺术气息。全书围绕这两种思维方式,诠释了当下的科学世界,并对我们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作出了艺术性的解释。

库存 999 件

分类: Product ID: 21471

描述

作者简介:

作者“众”从小就是一个善于思考、总结规律的探索者,他执着于探索世界真相,曾围绕一个问题深度思考十几年,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务实主义者。他毕业于山东某所知名的高校,大学期间曾因兴趣阅读过大量的哲学、心理学相关的书籍。毕业后因执着于“教育”的梦想而加入“北漂”一族,期间的挫折经历促使他寻求生命的真谛,他试图通过涉猎大量的书籍来寻求“人生之道”,然而科学的无能为力只能让他另辟蹊径。三十多年的生命历程让他经历了极端的“自我”和“无我”状态,最终将生命的灵魂融于自然而实现真正的“天人合一”。而这最终的成果应该归功于“善”,是“善”让他体会到了人情冷暖,是“善”让他抵御住了自身的欲望和外界的诱惑,是“善”开启了他的智慧之门。

内容简介:

正如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无道之道》把“没有真理”作为绝对的“真理”,并最终提出了“心诚则灵”的处道方式。该书将世间万物同等看待,没有主客之分,也没有好坏之分,将任何事物都看成一个“运动体”。基于运动的原理,它提出了两个顶级抽象的概念:“量化思维”和“惯性的博弈运动”。“量化思维”解释了我们当下的科学世界并对一些关键的科学概念进行了诠释,而且它还指出我们当下的人类活动或多或少陷入了量化思维带给我们的逻辑陷阱;“惯性的博弈运动”使用“变”与“不变”的思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新方法,这种方法让我们认识事物不再有清晰的边界,它更强调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识习惯,相比于量化思维它具有更多的艺术气息。全书围绕这两种思维方式,诠释了当下的科学世界,并对我们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作出了艺术性的解释。

试读部分:

三十岁之前想着如何改变世界,三十岁之后却又想着如何尽可能地减小自己对宇宙演化的影响。曾经客观地想过死亡(静止)是不是可以最小化对宇宙演化的影响,然而经过深入思考后发现只有遵循原有的生活惯性才能最小化对宇宙演化的影响。试想,有很多车辆高速行驶在马路上,其中一辆车突然停止行驶,这会有什么后果可想而知。根据宇宙演化的普遍性原理,人类的思维方式也具有普遍性,一个理论的提出不是某个人的成果,而是全人类的思维成果,更甚者说是宇宙演化的成果。所以说,本书我所分享的内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必然曾有无数人思考过。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物质欲望在不断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的灵魂寄托给思考,将思考作为活下去的理由。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脱离原有的惯性思维,在科学之外寻找答案。而我就是一个喜欢穿梭在各种惯性运动之间,不断探索自己的人,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阶段性成果。

“学会积累经验并解释这些经验。”多年来,我一直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认真观察着周围发生的一切,并不断地思考着,而本书就是我的一些思维成果。在分享这些成果之前,我们先简单来体会下这句话,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句话无非是在强调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及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习,一个是思考,只不过它帮我们具体地给量化了。“积累经验”就是通过读书学习或自己思考总结出一些生活的经验,而“解释经验”就是在自己整体的思维框架下去理解这些经验,并最终能够融汇贯通。相信大多数人也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今天的科学大厦正是这样一步一步构建起来的。现在让我们体会另外一个道理:我们可以把一个理论设计得很完美,然而真正去实现它的时候就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因为我们在设计它的时候只是依据我们所能想到的情况,而去实现它的时候才是真正地与现实打交道。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指导实践,却又不能完全与实践相符,实际上这与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就是本书要重点讨论的一种思维:量化思维。

在一个知识匮乏的时代,我们认为获取知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所以我们拥有了“读书越多越好”的思维习惯。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我在这里将读书的好处和坏处罗列出来,以供读者能够正确地选择本书阅读,以免误导读者。虽然在我的世界观里没有好坏之分,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维惯性,如果本书内容让读者非常不适,我会很内疚。然而如果读者能够将本书的部分内容整合到自己的思维惯性中并从中受益,我将非常高兴。本书内容打破了我们大多数人的思维惯性,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我们的世界。我曾一直努力着用“科学”去理解我们的世界,然而它只能让我越走越远,产生越来越多的疑问。迫于无奈,我只好去掉我学习到的所有“概念”,包括“时间”“好坏”“有无”等,去除掉量化思维带给我们的一系列共识概念,并用我自己的方法去理解一切的一切。本书只是适合我自己的一套理论,无关科学知识,所以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去读,而是比较适合习惯辩证思维的人去读。如果你觉得这套理论也适合你,那很遗憾地告诉你,我们的应用将会有很大差距,这无关对错,只是它本身的特性。所以说这套理论是一套“个性化”的理论,它将因人而异。

 读书的好处:

1.体验情感。读书讲究的是心诚则灵,沉浸式读书可以让我们在书中体验喜怒哀乐,需确保书中故事是在自己理解的范围内。

2.开阔视野。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需确保书里所讲的是客观事实。

3.获得生活经验。很多书籍是他人经验的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需确保经验应用环境的一致性。

4.思维博弈。通过与其他人的思维博弈,完善自己的思维逻辑。

读书的坏处:

1.沉迷情感。读书太过于心诚而迷失自我,将故事中的一些人或事视为自己的追逐目标。

2.失去主见。由于知道的太多而不能专注,甚至会出现很多选择困难症。

3.逻辑陷阱。书中的经验可能不是最好的或最适合你的经验,但他的成功却让你深陷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4.花费时间。读书本身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书籍给你养成的思维惯性将会占据你更多的时间,而那些时间对你来说或许有比读书更好的缘分。

读到这里,如果读者打算阅读本书,并与我一起实现“参与宇宙的演化”这一人生意义,我将不胜荣幸。我将尽可能客观地去尝试解释我们周围的一切,然而又可能会因维护“我们人类自身的利益”而产生一些较为主观的看法。另外读者也千万不要将本书内容作为绝对的真理,真理具有时空有效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真理,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也会有不同的真理。另外由于我自身的各种局限性,还望读者能够以怀疑和包容的态度来阅读此书。

我曾总结过读书的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读者能够保持一种谦虚好学的精神接受书中知识;第二个境界是读者能够站在作者高度思考书中知识,体会作者表达的真实意图;第三个境界高于作者,是用一个更抽象的思维思考事物的本质。为了让读者能够确认自己已经达到第二个境界,同时也为了让读者对本书所讲的内容有个初步的体会,我在这里给读者做个简短的介绍。正如书名,“无道”是本书的核心思想,本书首先使用“量化思维”这一概念对我们过去所理解的世界做出了一种诠释,然后又提出一种简单的认识世界的方法“惯性的博弈运动”。而本书正是使用“量化思维”和“惯性的博弈运动”这两个概念来反反复复地诠释“无道”这一思想。所以要想理解“无道”,那首先就要去理解“量化思维”和“惯性的博弈运动”这两个核心概念,然后反复地去切身体会。理解了这两个概念并且能够体会到“无道”这一“道”,那么恭喜你达到了第二个境界。至于第三个境界,那是一个艺术的境界,每个人必然会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如果本书能够让你在自己的生存之道上锦上添花,那么我将会深感荣幸。

本书有些篇章使用了尽量简洁的文字描述了“无道”的两种认识方法,然而有些章节却又反复去解释它们。这一方面是因为受出版字数限制的压力,必须达到一定的字数才能出版;另一方面,大量的文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无道”,可以让不同的读者理解它们,只要能够选择任意角度理解它就够了。此外,“无道”同其它“道”一样,可以解释宇宙的万事万物,而我恰好可以借助大量的文字去诠释一些我们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值得注意的是它所能诠释的远不止这些,这需要读者阅读完本书后去切身体会了。只要你足够心诚,相信你必然会发现它的神奇之处,读完此书你就会明白,“心诚则灵的处道方式”是“无道之道”的精髓所在。

此外,读者是否应该按照本书的章节去阅读本书的所有内容呢?以本书的核心思想“无道”来看,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每个读者的知识不同,生活经验也不同,有的读者容易理解第一章,而有的读者对第四章更有深刻的生活体会,所以不必纠结于先读哪一章。另外,本书所提及的几个概念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就能描述清楚的,更需要读者去慢慢地体会,所以阅读此书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运用自己曾经的生活经验选择性地去读哪些章节,去优先体会那些你易于理解的概念。

总而言之,无论我如何努力地去用语言描述我内心的真实想法,然而我却永远描绘不出我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感受,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运用我们人类拥有的感知共识去尽可能地描述,然而这又存在着一个不可避免的风险,那就是量化思维带给我们的逻辑陷阱。所以希望读者能够在阅读本书时不要急于理解,而是要用心去慢慢体会,将它与自己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并不断地去感受它所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