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银河年的四季

$ 10.00

“轮回不止,生生不息。”是宇宙各个层次永恒的旋律。

库存 999 件

分类: Product ID: 3190

描述

作者简介:

向坚,工科男,1967年,农历丁末羊年秋月南京出生,祖籍湖南衡阳。南岳衡山脚下,“火神”祝融的老乡。曾就读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化工机械及设备专业本科毕业。化工机械及设备设计制造工程师中级技术职称。现在公司中从事设备维护技术工作。儿子现就读于江苏大学,学习相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这也是我比较欣慰的一件事。
作者年轻时,就对物理学基础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物理学基础研究也成为了自己的理想。在后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精力都用在这方面的思考上。直到多年前有所进展突破,衷心希望自己的理论能得到证实并进一步地发展。

内容简介:

本文从原理上分析了,太阳在其公转周期内,由于其电磁储能的存在,使得太阳轨道线速度的变化,影响了电磁储能的大小,造成太阳释放出的光和热,随其公转周期性地发生变化。线速度大时储能,太阳活动低迷,其亮度及黑子活动度低;反过来,线速度小时放能,太阳活动高亢,其亮度及黑子活动度高。
如此,太阳周期性释放能量的变化,形成了太阳银河年的春夏秋冬,直接影响了地球气候、生态的发展与变迁。直接主宰了生物种群的兴起与衰败。由此可见,对此问题的透彻研究有着极其的重要性。
现在,当我们有了一个定性原理性的判断之后,我们急需一个定量的判断。出于可行性与实用性的综合,绕开了从源头起的原理性公式推导,而是根据现有的观测数据及掌握的物理判断,进行了非纯数据的近似拟合,得出了太阳辐出总能量强度近似计算公式,也算能划一个不算圆满的句号吧。
但愿本研究有助于目前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更为精准的判断,为我们今后的行为模式的修正提供一种参考。望这方面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取得更为丰硕之成果。

试读部分:

一、黑子成因

仔细观察黑子可以发现,一个发展成熟的黑子是由中心颜色暗黑的部分和其周围暗黑的部分组成。前者是黑子的本影,后者为黑子的半影。黑子是太阳光球上的低温区,本影区的绝对温度在4000℃左右,半影则为5400℃。所以,黑子其实并不黑,只是因为它的温度比光球低,才在明亮的光球背景衬托下显得黑。

太阳表面磁场结构

导致黑子温度低的直接原因则是因为它自身具有强磁场,磁场强度约在1000高斯~4000高斯之间,比地球上的磁场强度高上一万倍。强磁场能够抑制太阳内部能量通过对流的方式向外传递。所以,当强磁场浮现到太阳表面时,该区域的背景温度缓慢地从5700℃降到4000℃左右,使该区域以暗点形式出现,即黑子产生。

黑子倾向于成群出现。一个发展成熟的典型黑子群由两部分组成,由于太阳自转,西边的部分总是在前面,称为前导部分;与其对应,东边的就称为后随部分。前导和后随黑子的磁场极性相反,一个表现得如北磁极(N),另一个则表现得如南磁极(S),这样的黑子群也因此称为双极黑子群。黑子群中也存在只有一种极性的单极群和极性分布复杂的多极群。一般来说,黑子群越大,磁场极性越复杂,磁场强度越大。

观测特征

黑子群的成长演化

日面上经常形成许多黑子群。每个黑子群中的黑子有一二个至几十个,每个黑子的直径大小约有几百至几万千米。黑子群的大小则以它在日面上的面积来表示,单位是太阳半球面积的百万分之一。一百个面积单位跟地球面积相当,普通黑子群的面积为几百个面积单位,大黑子群的面积则能达到几千个面积单位。

黑子群的演化过程通常由简单变复杂,再变简单。起初,它是个小黑点,逐渐发展成由两个极性相反的大黑子构成的双极黑子群。两个大黑子间又有很多小黑子,大黑子在逐渐增大的同时,距离越来越大,然后逐渐分裂,最后消失。黑子群寿命短的只有1天~2天,长的可达几个月,大部分黑子群的寿命可以持续1天~20天。

1843年,德国天文爱好者施瓦布通过自己1826年——1843年间的日常黑子观测,首次发现日面上黑子数量的多少存在11年左右的周期变化。

1848年,瑞士天文学家沃尔夫首次提出用黑子相对数(或叫作沃尔夫数)来表示里面可见半球黑子的多寡,其定义为R=K (10g+f),其中g和f分别表示日面上出现的黑子群和黑子数目,K值则会因天文台的观测望远镜(口径和焦距)、观测方法(如目视还是照相)、观测地的天气条件(大气透明度和视宁度)以及观测者的情况(技术、经验和稳定度)而不同。对于固定的仪器和成熟的观测值,K值接近于常数。经过沃尔夫的搜集和整理,基本上不间断的每日黑子相对数记录可向前推到1818年,黑子相对数的月均值可推至1749年,年均值可向前推到1610年。

从长期的黑子相对数记录可见,黑子相对数的平均值明显地表现出11年左右的周期性,最短为9.0年,最长为13.6年。从黑子数的多寡以及太阳10.7厘米射电流量的变化,就能很容易看出太阳活动的这种周期变化。黑子相对数的年均值的极大和极小年份,分别称为太阳活动的极大年(峰年)和极小年(谷年)。通常,也将黑子相对数年均值相对高的太阳活动极大年和其相邻的几年,称为太阳活动高年;黑子相对数年均值相对较少的太阳活动极小年和其相邻的几年,称为太阳活动低年。

两次相邻极小年之间为一个太阳活动周。人们规定以1755年极小年起算的活动周为第一周。

黑子的蝴蝶舞步

受施瓦布发现的影响,英国天文爱好者卡林顿通过1853年——1861年间的日常黑子观测,首次发现黑子在日面上的纬度位置随时间向赤道方向迁移;德国天文学家古斯塔夫·施波雷尔通过对卡林顿观测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得到太阳黑子在日面位置上的迁移呈现蝴蝶图样的分布。

在太阳活动周开始时,南北半球黑子群的平均纬度在30°附近,随着时间推移,黑子出现的纬度逐渐向太阳赤道转移,在极大年附近为15°左右,在活动周结束时,黑子群的平均纬度约为8°;同时,在每一活动周的末尾,新的黑子群又开始在高纬出现,形成前一周黑子在低纬和新一周黑子在高纬同时存在的情形,这样的情形大约维持一年左右。如果把日面纬度作为纵坐标,以时间作为横坐标,将黑子画在图上,我们就得到一串翩翩起舞的美丽的蝴蝶形图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