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轨制 ——学校军事课建设与发展路径

$ 18.90

多年来,在学校开设军事课的现实一再提示人们,改革已步入深水区、攻坚期、转型期和战略机遇期。在军地共管共训体制下,“两家人办一件事”遇到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虽然付出不少努力,但收效甚微,这种沉闷局面一直持续至今。
20世纪80年代,老生训练新生模式异军突起并突破重围,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随后,退伍学生训练新生和国防生训练新生也陆续跟进。
目前,以老训新模式已迈入而立之年,它的旺盛生命力和发展后劲,足以说明了它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其作用与意义已远远超越课程本身,具有不可或缺和不可代替的思政效应。预示着一个创新模式的诞生,一个新路径的打通和新世纪我国学校军事课转型的成功范例。
“单轨制”的提出与构想,紧扣我国国情、军情、校情的实际和党的科学发展观,既有30多年亲身的实践探索,又有较为扎实的理论研究;既能配齐配强师资,又能解决经费问题;既能按纲施训,又能使课程上难度和上层次,将立德树人真正落到实处,是摆脱当前军地“双轨制”束缚和课程困境的有效途径。

库存 999 件

分类: Product ID: 21498

描述

作者简介:

贾云生,军事学教授。1969年参加援老抗美作战,1972年参加军工生产(开采铀矿),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云南民族大学人民武装部部长,军事教研室主任,体育教研部主任,云南民族大学人民武装学院副院长,云南省学校国防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防教育研究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防军事教育。负责并完成的《高等学校军事教育的改革》获得1993年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省级二等奖。出版专著《高校学生军训模式研究——老生训练新生模式实践探索》《新时期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生军训论》3部。

内容简介:

多年来,在学校开设军事课的现实一再提示人们,改革已步入深水区、攻坚期、转型期和战略机遇期。在军地共管共训体制下,“两家人办一件事”遇到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虽然付出不少努力,但收效甚微,这种沉闷局面一直持续至今。
20世纪80年代,老生训练新生模式异军突起并突破重围,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随后,退伍学生训练新生和国防生训练新生也陆续跟进。
目前,以老训新模式已迈入而立之年,它的旺盛生命力和发展后劲,足以说明了它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其作用与意义已远远超越课程本身,具有不可或缺和不可代替的思政效应。预示着一个创新模式的诞生,一个新路径的打通和新世纪我国学校军事课转型的成功范例。
“单轨制”的提出与构想,紧扣我国国情、军情、校情的实际和党的科学发展观,既有30多年亲身的实践探索,又有较为扎实的理论研究;既能配齐配强师资,又能解决经费问题;既能按纲施训,又能使课程上难度和上层次,将立德树人真正落到实处,是摆脱当前军地“双轨制”束缚和课程困境的有效途径。

试读部分:

学生军训试点初、中期,缺少师资力量成为开展学生军训的主要障碍之一,学校离不开军方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军训试点后期,学生军训与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期而遇,同属教育改革的举措之一,却难以积极应对和不偏不倚,以达到相互促进和共存共荣。非要厚此薄彼和挖肉补疮,致使大多数军训机构和专职军事教师被撤并和裁减。制度化以来,学校军事课步入深水区、攻坚期、转型期和战略机遇期,诸多矛盾相互交织和缠绕,难分难解,大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困惑与无奈。实践一再证明,和平时期开设军事课的难度很大,文件上写,会议上讲,但年复一年,老生常谈,不了了之。杂音大,误导多。不少人感到,这里的水很深,没有人愿意淌,更不愿意久留,以免耽误自己,血虽未冷,心却已凉。在军地双方共管共训体制下,“两家人办一件事”遇到不断的考验与挑战。虽然付出不少努力,但收效甚微。仅就缺乏平台、师资和经费的问题,仍然在无休止的行文和不断地强调之中。一旦出现了有争议的问题,权威的说话就成了他们共同用以击溃对方的武器,被动的局面始终没有彻底纠正过来。多年来,学校军事课建设与发展之路曲折坎坷、困难重重的原因是什么?影响和制约学校军事课的战略性、系统性、前沿性和关键性的问题是什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盘根错节和积重难返的历史遗留问题?有人说,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对于一个手中只有榔头的人,他所看到的问题都是钉子。”对于一个只有保守的人,他所看到的都是问题。对于一个只有乐观的人,他所看到的都是机会。其实,在种种表象背后,并不是无规律可循,突破口和路径就在方寸之间,越简单往往越深刻。对此,专家有不少论述:“学生军训受限于国家安全战略整体发展的步伐;学生军训受限于全民国防教育缓慢的提升;学生军训受限于所处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的制约;学生军训受限于学校传统教育的理念;学生军训受限于求大于供的师资矛盾;学生军训受限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认知。”“学校军事课已不再是单纯的缺少师资和经费的问题,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集中(技能)训练和知识讲座(理论课教学),而是学校新旧教育理念之间的博弈和较量,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是素质教育路径的有效拓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学校军事课是探索素质教育突破口和有效途径,是筑牢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性系统工程,是构建国家培养战略性人才的系统工程,是促进国家安全战略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改革课题。”没有任何借口和退路。面对,是纠正错误的前提,是一切正确认知的起点。凡事都有利弊,尤其是问题多了,已经积重难返,仍然在老生常谈,就要从根子上和系统上找原因了。追根溯源,是体制出了问题。体制是方向,是旗帜,是总纲,是顶层设计,不能容忍有丝毫马虎和懈怠,路径不对,事倍功半,不改变就没有出路,一步走错步步错。既然是体制上的问题,就应当试图有所突破与创新,甚至颠覆旧的体制。在大多数人眼里,体制是铁律,不容怀疑和撼动。对于军队来说,本质和职能是“谋打赢”,没有专业团队和大量精力来投入与钻研,学校军事课仍然是未知领域和全新课题。对于学校而言,处于配角位置,看破不便说破,以免影响军民关系,是许多人的普遍心理。新华社于2021年11月8日播发长篇重磅述评《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新时代变革性实践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出:

“……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各方面制度框架基本确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日渐成型。”转型才有出路,转型才能升级,才可能盘活这盘死棋。风雨再大也是暂时的,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到那时,所有的障碍都不是障碍了。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十分紧迫的任务,就是紧紧抓住学校军事课带有普遍性、系统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从观念和体制上入手并有所突破,这是纲举目张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因此,不卧薪尝胆,枕戈待旦,苦苦求索十几年、几十年,是很难取得明显成效的。20世纪80年代末,在传统模式之外,以老生训练新生为代表的模式突破重围、异军突起,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随后,退伍学生训练

新生和国防生训练新生也陆续跟进,这并非空穴来风、无中生有和大逆不道,而是预示着一个创新模式的诞生,一个新路径的打通和新世纪我国学生军训转型的一个成功范例。虽然,采用这一模式实施训练的学校为数不多,还未形成气候和规模,但只要迈出第一步,就多了一条路,就树立起一个标杆。目前,这一模式已走过32个春秋,步入而立之年,它的旺盛生命力和持久性,足以说明了它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30多年了,已经到忍痛抛弃传统观念,改变一代人的判断与价值认知的时候。随着实践不断深入,老生训练新生模式的明显的教学质量与综合效应已充分显现。尤其在德智体美劳方面所彰显出来的综合效应,为立德树人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创新了模式,探索了新路,打通了路径和积累了经验,其作用与意义已远远超越军事课本身,并具有不可或缺和不可代替的综合的思政效应。作为学校军事课全过程(1984年至今)的开拓者和担当者,既然战斗命令巳下达,冲锋号已吹响,当年没有攻占的山头和夺回的阵地,就不算完成任务,就不能认怂、撤退和善罢甘休。在前线待惯了,不肯撤出阵地,继续坚守一线并有所作为。哪怕是孤立无援,哪怕是孤军作战,哪怕是一个人在战斗。笔者在此书中提出的命题以及有关论述,虽然仅属一家之言,但对于沉闷多年的学校军事课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无疑是久旱逢甘雨和有百利而无一害。著书立说,记录过程,还原历史,传承精神,让后来人了解这段历史,尊重历史,百尺竿头和薪火相传。时逢全国学校开设军事课36周年之际,笔者的《单轨制——学校军事课建设与发展路径》一书正式出版发行。以此来纪念那段峥嵘岁月和艰难历程,铭记为我国的学校军事课付出青春年华、无私奉献、忍辱负重的开拓者和牺牲者。也为那段历史的利弊得失、是非功过直言不讳和鸣不平。历史从来都是后人的镜子,也应当由开拓者和成功者来书写,更应当由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们来评判,是非对错,应当由开拓者和成功者说了算。不能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程逐渐被无情的岁月所淹没,不能让可歌可泣和催人奋进的历史留下太多的空白和遗憾。